何時需要人工膝蓋置換術?

健保資料庫統計顯示,106年膝關節置換手術,有35%選用健保特材再搭配自費醫材,其中自費醫材以墊片居多。不過,從103年起短期追蹤手術患者3年,卻發現不管使用健保墊片或自費墊片,再置換率均約為1.4%。
對於健保墊片和自費墊片的再置換率為伯仲之間,民眾到底該怎麼選?就健保署106年統計顯示,全國全膝關節置換術的件數及使用健保材比率最高的醫院為台北榮總,手術量逾500件,健保材使用率為74.2%。>
身兼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北榮副院長陳威明指出,醫材愈來愈進步,先撇開健保材或自費材不談,人工膝關節能用多久?功能好不好?其實和醫師手術關節置放位置是否正確,以及病人體質、日常活動度、體重、術後復健及是否有併發症等的因素關連最密切。
>陳威明說,若術後無併發症,95%的健保材在正常使用下,可使用長達10年到15年以上,甚至更久,絶大多數的老人家夠用。而通常病人需開第二次刀重新置換,多是因人工關節鬆動、感染或關節周圍骨折所致,而非墊片磨損造成。
為何人工關節會鬆動?陳威明點出五大原因:
1.和手術相關,例如人工關節擺放位置不正、內外側軟組織不平衡、關節不穩定或骨水泥固定不佳。
2.病人骨質或骨本較差。
3.病人體重過重或關節過度使用。
4.出現併發症,例如術後跌倒創傷造成骨折。
5.糖尿病控制不好、皮膚有傷口或泌尿道感染,經血液造成關節的感染性鬆動。
陳威明說,上述五大問題若能摒除,患者術後好好保養,健保材料已夠大多數人使用。
有病患或家屬認為自費墊片比較耐磨,強烈要求使用。陳威明說,若病人不到65歲,仍需做粗重工作、跑步或登山等劇烈運動,加上體重過重,或考量個人有保險公司額外給付。這些族群要求使用自費墊片無可厚非,他也不反對。
陳威明表示,耐磨墊片於實驗室的研究,其磨損度的確較低,但臨床上需逾10年甚至更久的長期追蹤,才能看出真正差異。但不管使用耐磨自費墊片或健保給付墊片,術後走路步態、病患舒適度及膝關節活動度並無任何差異。
「但確實有少數病患覺得多花錢,手術後的心理感覺比較舒服。」陳威明說,他遇過較年長的病患因沒被同意使用自費墊片,術後對醫師心生怨懟。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何時開對病人最好?陳威明說,他都會詢問病人三個問題:「會不會很痛?」、「會不會痛到對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有沒有需要常常吃止痛藥?」。
陳威明解釋,X光片影像有時呈現軟骨嚴重破壞,但病人的疼痛感卻不嚴重,若患者沒明顯症狀,縱使影像顯示嚴重磨損,仍然不建議手術。「骨科醫師是治療病人,不是治療X光片!」
除非有腫瘤、創傷骨折傷及關節面、骨頭壞死或免疫系統等問題,否則若沒非常疼痛、生活沒受到太大影響,均建議患者盡量以復健、使用止痛藥、或其他手術方式替代人工關節置換,特別是未滿65歲者,「關節還是天然的最好!」
陳威明指出,國人平均壽命80.4歲,女性甚至高達83.7歳,而年輕人活動力旺盛,無論人工關節是採健保材或自費材,恐因墊片磨損或關節鬆動,以致日後需再置換一次。
但當病患已疼痛到沒其他替代療法,不管幾歲,還是可考慮置換人工關,否則天天受關節疼痛折磨,也無法正常生活。
陳威明說,人工關節置換的好處是讓長輩能再重新走出門曬曬太陽,到公園散步運動,或到市場買菜聊天,甚至出國旅遊,不只變得更快樂,肌肉與骨密度也能更強壯,連帶心肺功能也可能改善,變得更長壽,增添晚年的生活色彩。
另外,很多患者想問,年紀太大才開,會有危險嗎?
陳威明建議,病患若年逾85歲,麻醉風險及其它內科併發症機會可能相對較高,雖非手術禁忌,但術前需審慎評估。
若有需要手術的阿公阿嬤,不用太過擔心開刀危險。陳威明說,現在的人工關節置換術幾乎都是微創手術,因軟組織破壞少及傷口小,只需住院4天左右,大多數病患可隔天下床走路,出院也多數不需用拐杖助行。
當病人出院後應經常做「抬高」、「彎曲」、「伸直」及「走路」四動作,進行肌力及膝關節活動度的訓練,一般於術後6到12周就不會痛。「但我也遇過許多婦女出院後兩、三天就上街買菜了。」(聯合新聞網)

骨哥論壇